Next
聚焦國家戰略,融入一帶一路 | 天大設計總院四川分公司辦公場所落成儀式成功舉辦
東天仙變身德云社,郭德綱“打地”“意風區”丨東天仙戲園舊址(民主劇場)內部裝修及局部修繕工程(EPC模式)
2021-05-06
天津建國道有座劇場,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天仙茶園、東方大戲院、天寶戲院等幾個名稱,是天津繼四大名園之后最早建成的戲曲演出場所,現在它的名字是民主劇場。
近日,在總院領導大力支持下,張威工作室、文物保護一所、建筑保護與更新所團隊與施工單位天津市福萊特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通力合作,憑借總院多年來在文物保護修繕領域的匠心守護與傳承,順利完成東天仙戲園舊址(民主劇場)內部裝修及局部修繕工程(EPC模式)項目,東天仙變身德云社,5月1日正式火爆開業。
△ 夜景效果圖
△ 修繕一新的東天仙變身德云社,5月1日開業火爆場面
△ 修繕一新的東天仙變身德云社,5月1日開業火爆場面
項目名稱丨東天仙戲園舊址(民主劇場)內部裝修及局部修繕工程(EPC模式)
項目地址丨天津市河北區建國道121號
設計時間丨2021年
竣工時間丨2021年
文物保護單位級別丨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設計團隊丨張威工作室、文物保護一所、建筑保護與更新所
主創設計師丨張威 顧冰
建筑專業丨張威 顧冰 楊瀟 陳凱 周雨晨 路博宇 趙明輝
結構專業丨代亮 欒開運 馬春暉
設備專業丨劉仲宇 任清華 郭文濤
攝影版權丨田濱
備受矚目的“大意風區”與東天仙戲園舊址,
以全新的面貌與大家見面!
Crosstalk, Master Guo landing at Italian Style Area
鳥瞰圖
修繕改造后的東天仙戲園舊址將會迎來德云社天津分社的入駐。在修繕改造的風格選擇上,總院設計團隊與福萊特施工團隊精益求精、反復商討,像偵探一般深挖藏匿于歷史長河中的“蛛絲馬跡”。對東天仙戲園舊址于歷史上的各個時期的不同使用功能、風格(東天仙戲園時期的茶園風格,天寶-民主劇場時期的影劇院風格)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對、研究。
△ 內景照片
△ 內景照片
△ 內景照片
△ 內景照片
△ 內景照片
經過深入研究、比對后,最終確定為茶園風格。該改造方案實現后,可容納觀眾284人,以相聲、曲藝為主。演出部分為兩層,一層為觀眾廳(散座)、二層為包廂。首層大廳中央挑高8米,天花式吊頂懸掛宮燈。茶園的老戲臺坐南朝北,舞臺高度80厘米,內設八仙桌及靠背椅。通過民國風格的特征,表達對清雅蘊藉、端莊豐華的東方式精神境界的追求。內部主要體現在中式家具、裝飾品及駝色為主的裝飾色彩上。室內采用對稱式布局方式,格調高雅,造型簡單優美,色彩濃重而成熟。通過民國風格的特征,表達對蘊藉、端莊的東方式精神境界。配飾特征主要是窗花、歐式角線、裝飾構件、壁燈、展覽以及具有一定含義的中式古典物品。在那里可以領略到不同的風情,或莊重典雅、或鄉風古韻、或細化雅致。
△ 內景照片
△ 內景照片
最終選定茶園風格是基于以下三個理由:其一,東天仙戲園建園之初即作為茶園使用,經營時期長,且諸多著名藝術家的演出均在茶園中進行。因此,東天仙戲園的知名度、美譽度與茶園的經營模式密切相關。因此,本次恢復為茶園風格,是對東天仙戲園歷史上輝煌時期的呼應。其二,東天仙戲園舊址改建為民主影劇院放映電影后,又長期出租給個人作為歌舞廳使用。出租期間,承租人已將電影院排椅拆除,并填平了地面,加高了舞臺,改變了民主影劇院時期的原狀。因此,本次恢復為茶園風格并不存在改變文物原狀的問題,符合最小干預原則。最后,內部裝修具有一定可逆性,若將來發現新的歷史資料或照片,仍可按照文物歷史風貌復原。
△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天津廣播
東天仙戲園舊址(民主劇場)內部裝修及局部修繕工程作為“大意風區”提升改造項目的重要一環,從其工程落地到德云社天津分社的入駐,都在潛移默化的促進、影響、帶動著“大意風區”、河北區乃至天津市整體的經濟大環境的提升,具有極其深遠、重大的意義。
△ 圖片來源:天津市意風區保護更新項目報告資料
今年五月,和天津德云社與大家相約的時間相同,由河北區全力推動的意風區提升改造一期工程也將全面竣工。一期工程提升改造面積3.8萬平方米,施工內容涵蓋了路面鋪裝修復、規劃展覽館旱噴、景觀燈、綠化樹木等。該工程進一步提升了“大意風區”的硬件品質、優化空間布局、升級營商環境。此外,河北區堅持市場化運營,計劃引入專業運營團隊,以建設河北意風區先行區為契機,聚焦傳承與發展,凝聚文化與人氣,融入設計與創新,不斷激發商業活力,持續推動業態升級,力求將意風區打造成為特色鮮明、業態高端、功能集成的潮流社交和區域消費升級新地標。
△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天津廣播
坐上時光的穿梭機,
讓我們了解歷史長河中的東天仙!
Crosstime, East Fairy transforming to De Yun Society
天仙茶園初建時,為磚木結構。舞臺坐南朝北,臺頂為木結構,頂中心裝有花紋孔隙直通頂棚外,孔隙旁鑲有“天上神仙”四個大字。劇場共兩層樓,樓上為兩級包廂,一級25個,二級3個,每個包廂可容8至10人樓下散座均為條凳。樓下三面廊子坐席,東、西面為男座,正面為女座。
△ 東天仙茶園的原始木制罩棚(現已滅失) 圖片來源:話說天津衛節目配用歷史照片,提供者:唐文權
第一行從左至右為:譚鑫培、梅蘭芳、銀達子、李少春 第二行從左至右為:韓俊卿、侯寶林、新鳳霞、鮮靈霞
與此同時,日租界閘口西還有一家建于清光緒元年(1875)的茶園,為便于區分,重名的兩家茶園在戲單上依據地理方位,分別在奧國租界的"天仙"前邊加一個"東"字,在閘口街"天仙"前邊加一個"下"字,算是同行之間約定俗成的稱謂,各自的正式名稱還叫"天仙"。
△ 下天仙的宣傳彩繪
20世紀20年代后期,租界區中的春和、北洋、天華景等戲院相繼崛起,華界的老戲園受到沖擊,生意漸趨冷落,東仙降為三等戲院。1931年8月,家住意租界的劉霽嵐出面集資,資助東天仙戲院在原來基礎上拆改翻新,擴大了規模,易名為東方大院,營業有明顯好轉1937年,東北影劇界巨商趙蘭亭來津,將東方大戲院接兌到手,更名為天寶戲院,仍演京劇、評戲、梆子等。1947年,在天津社會局的全市戲院登記表上,天寶戲院經理姓名一項為趙紹亭,場內有1300個座位,在當時屬于較大型的演出場所。
△ 三十年代東天仙改造天寶戲園考證示意圖 制圖人:唐文權
1953年5月,天寶戲院改名民主劇場,它的經營方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因為這里的地勢低洼,是有名的"鍋底"地。由于民主劇場東西地面較高,致使民主劇場的門前,每遇大雨天,就形成"深淵",給演出帶來不利的影響。經過1958年和1980年的兩次重修,才扭轉了這一困難處境。
改革開放以后,民主劇場曾一度變成歌舞廳、影劇院、俱樂部。2013年,"東天仙戲園舊址"被公布為河北區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被公布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
△ 更名為民主劇場時期的歷史照片
△ 改革開放后作為歌舞廳、俱樂部使用時期的歷史照片
△ 作為民主影劇院使用時期的歷史照片
撰稿:楊瀟(張威工作室)